关于推动基层医疗信息化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建议-重庆长寿人大
首页 人大简介 机构设置 重要会议 监督工作 决议决定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议案建议 自身建设 街镇人大
[第231号]关于推动基层医疗信息化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建议
十九届七次会议
领衔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但渡镇]柳竺 长寿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建议正文

基层医疗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层医疗信息化已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一、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在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偏远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和网络支持,影响了信息化的实施和应用。

(二)人才短缺与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具备信息技术背景的医疗人才,现有医护人员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接受度较低,制约了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

(三)数据共享与交换机制不健全。

医疗信息数据标准不一、互通有无,导致数据无法有效共享和交换,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四)资金投入不足且分布不均。

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资金主要依赖政府投入,总量不足且在地区间分配不均,限制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硬件普及。

国家应增加对基层医疗信息化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向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完善网络设施,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

(二)强化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

建立完善的基层医疗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医护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引进信息技术专家,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信息化建设。

(三)推进数据标准化与交换平台建设。

制定统一的医疗数据标准,建立健全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机制,推动区域卫生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四)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国家应出台更多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强对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

基层医疗信息化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途径,对于缩小城乡健康差距、促进医疗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基层医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办理简述

主办单位

长寿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3年,我区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整个项目主要包括基本医疗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公共卫生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等产品。2014年启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15年起在全区医疗卫生单位逐步实施运行,2019年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改造升级为区域智慧医疗平台。目前,长寿区智慧医疗建设成效显著,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建设原则,已完成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完成辖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健康数据接入,实现全区电子健康卡一卡通用和异地医保结算,实现二级以上医疗单位无线WIFI全覆盖,实现以人为单位的全员人口、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归集、共享、调阅,实现与重庆市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互联互通,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全面落地。形成了市、区、街镇级医疗机构信息共建共享共用,达到了区域医疗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建设效果,有效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强化了业务监督管理、促进了居民健康服务均等化,提高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平台筑基强基,数据赋能强基层

一是建成街镇三级卫生专网和村(居)医保专网,统一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二是提升中心机房基础硬件设施设备,实现医疗数据中心云计算、虚拟化、集约化管理;三是建成基层区域检验、检查云平台,实现重复检验检查提醒和院内PACSLIS功能,减少医生工作量和患者医疗费用支出;四是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制定详细网络规划、管理制度、安全策略、备份机制,完成区域智慧医疗平台三级等保备案测评,确保数据资源集中化、标准化、安全化。

二、人才培优提质,管理升级增效能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医疗服务效能的关键环节,而人员培养培训制度则是保障信息化落地的基础支撑。为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系统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我委构建系统化、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坚持每季度对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开展一次网络信息化安全巡查,为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对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限期整改,并在下一次巡查中针对问题进行复核销号,目前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规范缺失或执行不力问题、技术防护与系统漏洞问题、运维与合规风险问题和新技术应用与新型威胁等方面,共计发现问题198个,现场解决问题172个,限期整改问题26个,问题解决率100%;二是建立跨部门轮训制度,破除数据孤岛思维,强化资源调度权威性,安排工程师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对平台使用进行采用“线上理论+线下实操”混合培训,目前共计安排8次混合培训;三是积极筹划有关信息化系列培训会,强化医疗卫生信息化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措施,保证网络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

三、智慧互联共享,医疗协同共发展

为深入推进医疗机构改革,目前已建成长寿区智慧医疗平台,智慧医疗平台就如同一个小型数据库,实现了居民个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一是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主索引,整合全员人口家庭、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实现以人为单位的全员人口、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归集、共享、调阅,实现与重庆市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互联互通。截至20255月,健康数据归集工作已基本完成,涵盖4家区级医疗机构、18家基层医疗机构、200余家村卫生室,数据范围包括医疗、公卫和体检三个方面,数据归集完成率96%,数据总条数7.3亿条,个人健康档案112万份、人口信息68.8万人、每年电子病历约14.8万份;二是以全民健康信息大数据为核心,按照“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要求,现基本建成了包括“预约诊疗、融合支付、业务协同、远程诊断、综合监管”五大功能应用的智慧医疗平台,其中包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6个,行业机构服务系统10个,公共卫生管理系统12个;三是通过“长寿卫生健康”微信公众号可实现预约挂号、诊间结算、住院管理、报告查询、健康档案查询、电子健康卡申领、健康宣教、家医互动等居民自助服务和个人健康管理,患者通过公众号可查询各医院、科室、医生简介;四是形成了市、区、街镇级医疗机构信息共建共享共用,达到了区域医疗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建设效果,有效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强化了业务监督管理、促进了居民健康服务均等化,提高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增投入强基层,智能升级优服务

强化区域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建立全区一盘棋的信息化建设格局,使各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齐头并进,切实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财政资金支持,鼓励、支持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申报国家、重庆市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项目,提高上级资金利用效率,通过多级联建的方式节约资金投入。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的预算管理、使用过程管理和使用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关议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