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衔 | 主办单位 | 协办单位 |
[长寿湖镇]周黎 | 区教委 |
建议正文
校园欺凌问题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它不仅对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对社会的安定和谐也构成冲击。为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应积极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
一、校园霸凌的现状
1.欺凌形式多样。校园欺凌包括身体欺凌(如殴打、推搡等)、言语欺凌(如辱骂、起侮辱性绰号等)、社交欺凌(如孤立、排斥)和网络欺凌(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侮辱性信息、散布谣言等)。调查显示,在不同区域的学校中,各种欺凌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且网络欺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
2.欺凌发生率较高。本次调研发现,校园欺凌并非个别现象。在一些学校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曾遭受过欺凌或目睹过欺凌行为的发生。这些事件可能在教室、操场、走廊等校园内的各个角落,甚至在校园周边地区出现。
3.隐蔽性强。部分欺凌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尤其是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受害者可能因为害怕报复或担心不被相信而不敢向老师、家长报告,这使得欺凌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制止,长期持续对受害者造成伤害。
二、校园霸凌的危害
(一)对受害者的危害:
1.心理影响:受害者可能会经历严重的心理创伤,如抑郁、焦虑、自卑、自尊心受损,甚至发展成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失眠、噩梦、恐惧感和高度紧张状态。
2.社交障碍:霸凌可能导致受害者变得孤僻、退缩,难以信任他人,影响其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能力,进一步加剧孤立感。
3.学业影响: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这些都可能导致受害者学习成绩下滑,严重时可能产生逃学、辍学的想法或行为。
4.身体健康问题: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转化为身体症状,如头痛、胃痛、饮食障碍(如厌食或暴食)等。
5.长期影响:校园霸凌的阴影可能伴随受害者多年,影响其成年后的工作、生活、婚恋关系及亲子关系,有时还可能导致自我价值感长期低下。
(二)对施暴者的影响:
1.行为模式固化:施暴者可能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增加未来参与暴力行为的风险,甚至走向犯罪。
2.心理问题:虽然看似占优势,但施暴者也可能存在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如愤怒管理困难、反社会行为倾向等。
3.社会适应困难:长期的欺凌行为可能导致施暴者在成年后难以在社会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影响其职业发展。
(三)对旁观者及学校环境的影响:
1.安全感缺失:目睹霸凌事件的旁观者可能会感到恐惧和不安,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目标,影响整个校园的和谐与信任氛围。
2.道德认知扭曲:旁观者的沉默或默认可能会被视为对霸凌行为的默许,影响其道德判断和责任感的形成。
3.学校声誉受损:频繁的校园霸凌事件会损害学校的形象,影响家长、学生和社会对该学校的信任度。
三、预防青少年校园霸凌的措施建议
(一)学生层面
1.开展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培训。学校应定期开展反霸凌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霸凌的严重性和后果。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邀请专家、心理咨询师为师生和家长提供培训,提高识别、预防和应对霸凌的能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自我保护方法,如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避免与欺凌者单独接触等。
2.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勇敢精神,鼓励学生在面对欺凌时敢于说“不”,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不参与欺凌行为,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同时要为受霸凌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其恢复自信,为霸凌者提供行为矫正和心理干预。必要时将学生转介给外部专业机构接受更深入的帮助。
(二)家庭层面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强化家庭的教育责任。家长要摒弃不良的教养方式,采用民主、平等、尊重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还要不断学习和交流对孩子心理健康、社交技巧的指导能力。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注重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应对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正确处理,而不是通过欺凌或被欺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家长要密切留意孩子的日常行为和情绪变化,如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如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害怕上学、身上有不明伤痕等,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情况,并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及时发现并干预霸凌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三)学校层面
1.建立健全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机制。学校应号召全体师生和家长向校园欺凌说不,明确其范围并制定预防方案和处理流程。设立专门的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和处理欺凌事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校园欺凌的识别能力和处理技巧。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和欺凌迹象,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2.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校园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意识。班主任要准确了解班级内学生的人际关系,及时调解矛盾。
3.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完善校园监控系统,确保校园公共区域无监控死角,以便及时发现和记录欺凌行为。同时,加强校园巡逻,特别是在课间休息、午休等欺凌事件高发时段。对校园欺凌的高发地点,如厕所、操场角落等进行重点关注,设置安全提示标识,提醒学生遵守行为规范。
(四)社会层面
1.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减少影视、游戏等媒体中的暴力内容。鼓励制作和传播积极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作品,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社区和志愿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如青少年成长营、反霸凌宣传周等,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友好的社会环境。还可以利用社会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和预防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2.完善法律法规。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明确校园欺凌的法律责任,加大对欺凌者的惩处力度,同时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确保受害者及其家庭能便捷地获取法律援助,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的威慑力,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预防青少年校园霸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关注和不断的改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构建起全方位的防护网,是预防校园霸凌的关键。
四、希望回答的问题
1.了解区教委针对预防校园霸凌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2.校园霸凌线索发现和报告机制是否健全,如何防止流于形式。
办理简述
区教委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稳定,出台多项举措落实我区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治工作,营造了青少年安全安心学习的校园环境。
一、构建“三位一体”预防机制
一是建立预警体系。通过智能校园系统、班级观察员、心理筛查等手段,实现欺凌行为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早处置。二是实施定期专项排查。每学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拉网式”排查,重点关注厕所、操场等监控盲区,全面开展学生交心谈心、入户家访、女生“悄悄话”活动。三是建立案例数据库。汇总近五年欺凌事件,建立重点学生监管帮扶台账,实现精准预防。
二、健全分类干预处置流程
一是制定三级响应标准。根据行为性质建立警示谈话、专项教育、司法介入的分级处置机制。二是规范调查取证程序。组建由法治副校长、心理教师、社工组成的调查专班,确保处置过程合法合规。三是完善跟踪帮扶制度。建立关爱帮扶小组,为受害学生提供心理重建,对施暴者开展行为矫正。
三、强化法治教育与心理建设
一是开发专题课程资源。将反欺凌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每学期开展不少于4课时的专题教育。二是创新宣教形式。通过模拟法庭、情景剧展演等方式强化法治教育实效。三是配强心理辅导力量。配齐专职心理教师,设立援助热线。
四、凝聚家校社共治合力
一是建立家长学校联动机制。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编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二是组建专业指导团队。吸纳法律、心理等领域专家成立防治智库。三是实施专项督导考核。将欺凌防治纳入平安校园考核体系,实行重大案件“一票否决”。
校园欺凌防治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构建全员参与、全程防控、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我委将强化责任担当,切实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诚挚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关心与支持。此复函已经长寿区教委主任张常宝同志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交由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