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重庆市被交通运输部正式确定为国家公交都市首批创建示范城市,并以此为契机,在推进公交优先、提升公交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20年,长寿区正式被重庆纳入同城化发展先行区,长寿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坚持城市提质,增强高质量发展吸引力”的整体思路和“推动公交提质扩面,缓解出行难、出行堵,突出生态宜居”的具体要求。但目前,公交优先政策配套设施不够、公交线网布局不合理、公交场站建设不足、公交优先道缺失、公交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削弱公交的优势,公交发展现状难以吸引小汽车使用者转变出行方式,间接导致了机动车数量增长,造成城市交通拥堵,不利于人居环境的优化和宜居城市的建设工作。
截至目前,长寿区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应用数量占市场公交车总量的90.3%,城区公交覆盖率达98%,国家关于“绿色环保”出行的号召以及群众的热切呼声等种种因素都表明,长寿区虽然在公共交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但已基本具备打造“公交都市”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基础条件。这是长寿区治理交通拥堵、建设低碳城市、优化发展和人居环境以及节约城市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共同要求和有力举措,将进一步加快长寿区融入主城发展的步伐。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长寿区将打造“公交都市”,提高人民群众满足感、幸福感加入“八项行动计划”,制定公交优先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公共交通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先行和主导地位。
二、规范公交财政补贴机制,确保公交发展的建设资金。公交是市民出行的基础保障,具有覆盖面广、安全要求高、代表城市形象等特征,公交系统更需要规范的运作、严格的管理和持续的创新,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促使公交企业重视人文建设,对各类社会群体加强关怀。
三、加大公交基础设施投入。在符合条件的道路设置公交优先道,保障公交路权优先,提高公共交通比较优势,吸引广大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同时,加快公交充电站、枢纽站、首末站等场站建设进度,并将公交场站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四、优化现有公交网线,提高出行分担率。通过优化线路、减少重复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公交线网结构,扩大公交覆盖面,方便市民出行。
五、政府从工作环境和社会舆论等方面对公交从业人员给与支持和帮助,逐步完善公交起点和终点调度亭的水、电以及厕所等配套设施,改善公交从业人员工作环境,增强公交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引导年轻人进入公交行业,促进公交行业可持续发展。
曾维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长寿区打造“公交都市”的建议》(第8号)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打造“公交都市”的建议
经对照《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我区目前在创建公交都市过程中还存在公交车进场率、公交专用车道设置率、城乡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营率、公交一卡通跨省市互联互通、公交车车均站场面积、港湾式停靠站设置率等硬性条件方面的差距,还暂不具备创建“公交都市”的条件。为此我局将积极协调区财政加大对公交行业的支持,逐步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待硬件条件具备后,我区将积极开展申报创建“公交都市”工作。
二、关于规范财政补贴机制的建议
2019年我区开展公交提质扩面工作以来,对购置纯电动公交
车和建设公交车充电桩给予补贴资金将近3000万元。对新开行新市、八颗、三科农商城等地的公交线路给予市场培育期补贴450万元。同时我区对5类人群乘坐公交车据实全额补贴,2017年补贴约758万;2018年补贴1411万;2019年补贴约2078万;2020年补贴约2719万;2021年补贴约3962万。从2022年开始对残疾军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每年给予公交公司补贴30万元。下一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区将采取逐步推进公交免费换乘和办理学生公交卡等工作,同时将会建立相应的财政补贴机制,助力我区公交行业发展。
三、关于加大公交基础设施投入的建议
我区城区道路较窄,车道数较少且车流量加大,暂不具备设置公交优先道的条件。目前我区已建成公交专用充电桩88个,同时我区也将公交充电场、枢纽站、首末站纳入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并在《长寿区“十四五”城市发展更新规划》中明确规定:“推进公交枢纽站、首末站、保养场建设,完善周边配套设施,提升公交车辆进场率和运行调度水平,逐步改变公交车夜间占道停车的现象。”
四、关于优化公交线网、提高出行分担率的建议
随着我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新建小区增多,我局将根据群众出行习惯、覆盖公交服务盲区、减少线路重复问题等原则,每年适时通过增开公交线路、调整公交线路等优化公交线网的方式来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五、关于改善公交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的建议
目前区交通局、区城管局和区工会正在积极推进“户外劳动者港湾”建设项目。并逐步完善公交调度亭的用水、用电等相关配套设施,以增强公交从业人员的幸福指数和工作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