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近年来“研学旅行”已然成为了校外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形式,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现代表现方式。
在诸多不同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有世界遗产研学旅行基地、红色教育研学旅行基地、文博研学旅行基地、知名院校科技研学旅行基地,而与中医药主题相关的研学旅行基地在重庆周边地区寥寥数个。利用好、发挥好宣传阵地和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进一步讲好中医药发展故事,助力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提供良好的健康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
充分利用清迈良园、长寿小岩健康驿站的地理优势与现有环境,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要求,开拓“中医药+研学游”的新思维,打造集中医药文化科普、中草药种植展示、科学实验、拓展训练、急救知识培训等项目为一体的中医药研学基地,将传承和发展中医药融入中小学教育,推进中医药文化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进而推进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的建设。
一是由政府主导,做好教育与文旅部门的跨界联合。完善小岩健康驿站及清迈良园的现有基础条件,让其具备研学游基地的生活条件、安全设施及教学环境。如开展知识科普、自然观赏和励志拓展的体验考察型的实践基地、夏令营、冬令营等基本条件。
二是在基地里合理布局,科学陈列,让沉睡的历史文化“活”起来。比如可以设置中医发展史区: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从史前一直到近百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过程,体现中医经历几千年发展的伟大成就,勾连出中医药事业的璀璨与辉煌;设置中医辨证论治展区:可通过中医脉诊、摇铃、针灸、推拿、刮痧等文物展示,详细介绍中医院如何看病,呈现中华文明智慧的演变,体现《黄帝内经》“道法自然,天地合一”的思想;同时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展现经典名方、古方、VR讲解中医古籍中的传统健身功法;中药标本专区,可以通过识药软件,展现中药由来。
三是讲好故事,让中医药文化传承种进心里。文物最震撼人心灵的是背后的故事,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研学教育,做一些主题展览。如“岐黄战役”,展出中国各个时代的重要防疫文物与文献,通过回顾历史激励人们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
四是拓展延伸,实现研学旅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基地设置一些中医文化体验场所,如名医故事长廊,香囊、茶饮、药膳、八段锦、百草园、五禽戏等体验区,孩子们可以通过听名医故事,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祖国灿烂文化,学会做人做事;通过孩子们亲自动手模拟中药种植、加工、抓药、捣药、碾药的过程,让其能够认识、辨别中药材;通过学习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药养生健体方法,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通过制作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如香囊、药膳、茶饮等,学会动手动脑。
五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可根据研学旅行活动基本需求,确定研学基地收费项目及标准,在税收减免、财政投入、房租补贴、信贷资金、水电气供应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进而倡导和鼓励爱心企业、爱心人士针对研学旅行开展公益资助。
目前在重庆地区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研学游基地较少,若我区能充分利用长寿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成功打造一所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内涵深刻、文化底蕴浓厚的中医药研学旅行基地,通过情景教学、互动体验,充分体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寓学于游”,使学生们在旅行中学习到中医药养生文化精髓,感受到中医药养生文化的魅力所在。既能为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游憩,进而带动长寿区旅游业的发展,提升“重庆长寿 人人向往”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国家中医药大会精神,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进一步完善政策举措,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区共有中医类医疗机构48家,其中国家三级中医医院1家,社会办中医医院3家,个体诊所44家;全区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1.16张;全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均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比例的达20%以上,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 84.6%的村卫生室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或注册乡村医生,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不断提升。我委在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将充分考虑您的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调查研究和考察学习,借鉴先进成熟经验,推进中医药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一、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长寿科学生命城,目前已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共同推动长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优势和条件,整合寿文化景观以及长寿的中草药种植基地等优势资源,拓宽渠道,实现中医药自然、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阳鹤山国医城项目建设,打造中草药种植公园、布置中草药具陈列展馆、建设名医故事长廊、打造多个中医药生态文化旅游景点,进而形式多样地讲述中医典故趣闻、传播中医名家事迹,弘扬中医中药特色功效,将中医药逐步融入城市功能布局。积极探索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清迈良园等农旅项目,在现已开展的中小学研学活动中增加中医药研学体验和项目等。
二、医教联动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课程建设指南的通知》(渝教基发〔2022〕16号)文件要求,区教委负责全区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统筹管理,教师发展中心负责课程建设的指导、监督和评估。2023年5月区教委印发了《关于2023年开展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通知》,组织全区中小学开展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下一步将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精选中医药教学主题,不断丰富课程形式。开设系列研学课程,在研学课程设计中着重突出中医药文化、自然生态、团队拓展等主题内容,带领中小学生走进种植园、博物馆,躬身活动体验,参与中药制作、中医药文化体验,形成集传统文化、生态文化、中医药文化于一体的特色研学线路。逐步打造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研学氛围健康向上的生态研学旅行管理体系,试点中医药现代特色教育模式。
三、努力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阵地
长寿区中医院博物馆目前已成功创建为重庆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不断丰富内涵建设,充分利用数字语音、全景影像、三维影像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形成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展示体系。积极打造融中医药发展历史、健康养生知识、养生保健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同时在医疗机构、机关、学校、社区等,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并将精品中医馆建设和中医药进校园统筹推进,通过展板、实物、模型、中医养生保健体验设备、中医阅读角或运用电子触摸屏、LED屏等新媒体手段,帮助群众了解和学习更多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