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带来的行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变革势不可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积极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首次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抓手。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汽车产业的中坚力量,是全国乘用车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先进的研发制造技术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拥有45家整车生产企业、160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及配套商、约45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已具备年产汽车400万辆的综合产能。然而,重庆市长寿区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仅有5家,业务涉及新能源领域的更是屈指可数。2022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发布了《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2022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将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长寿区是距离主城区最近的区县之一,同时位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纽带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长寿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3113”项目工程落地,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建议长寿区委区政府着力规划、打造长寿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形成重庆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新高地。
一、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
1、加快培育、发展与引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拓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类型及产品布局,在高性能混合动力装备、电机、电机控制器、软件、车规级芯片、自动驾驶、传感器、雷达、电池、新材料等方面开展高新技术研发与智能制造,逐步建立、完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提升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能源动力、新材料和智慧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水平与智能制造能力。
2、多措并举推动高企培育认定工作。着力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领域重大科技需求,明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鼓励区域内重点科技创新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协同打造创新共同体,联合申报省、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围绕关键技术攻关需求,高水平建设国家级和省市级实验室、创建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科技平台创新开放。
3、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域广、涵盖宽、关联多的特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发展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群,建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孵化机制、产品转化平台和中试基地。对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实行分类扶持,做到全链条协同、全领域联动。要加强区域产业生态建设,建立市级或成渝双城级产业生态联盟,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涵盖整车厂、零部件企业、ICT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芯片企业及检测服务企业,确保区域供应链安全稳定,明晰产业技术及应用路线,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产业策源能力
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针对重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切实需求,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服务、科技投融资服务、工商贷款申报服务、税务优惠服务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制造业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策源能力。
三、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解难纾困工程
积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组建调研团队,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区域内重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展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倾听企业发展诉求。针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建议区委区政府持续推进企业解难纾困工程,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减轻企业生产经营负担,在降低能源使用成本、标准厂房租金补贴、工商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依托国家级长寿经开区和市级长寿高新区两大开放平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2022年,长寿经开区以动力电池系统、轻量化部件、智能座舱为创建方向荣评“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
截止目前,长寿区规上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已有32家,以重庆小康动力有限公司为引领,不断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现已经形成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以及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全产业链条。
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规划
(一)长远规划谋未来
坚持《重庆市长寿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在制造业重点方向中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提质升级的优势产业来布局,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发展为主线,兼顾关键零部件配套,形成“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整零结合、双线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二)详细布局谋发展
一是以新能源整车产业发展为主线,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轿车、客车、物流车、运动型多功能乘用车等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二是围绕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整车企业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品研发与验证,提升氢燃料电池整车制造能力,瞄准中集车辆(集团)等龙头企业,引进培育液氢储罐等重要零部件制造企业。三是依托重庆小康动力,重点推动增程式发动机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大三电”和“小三电”,配套发展车载电子设备、充电设备等关联产品,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四是配套零部件及其他,依托环松科技公司等汽车制造企业,稳步发展全地形车、摩托车及零配件;加快发展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核心零部件产业。
(三)梯次培育促成效
一是加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的梯次培育模式,建立健全前期申报、过程监测和入库培育等服务机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二是大力培育引进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其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高端人才集聚和培养等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开展核心、共性技术攻关。重点优化燃料电池和增程器核心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重点突破化工余热与废气资源高效制取氢气技术,高安全性低成本储氢、运氢与加氢技术,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零部件、辅助设备,以及燃料汽车系统集成等。
(四)多措并举促成果
一是针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切实需求,开展定向投资、填空招商和点对点招商,加快引进实施一批战略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和关键平台。二是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服务专员”机制作用,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高技术产业企业的招商落地和存量企业扩能。三是支持企业通过投资(参股)、并购、重组、外包服务等方式获得先进适用技术。四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实施,设立行业项目标杆催生鲇鱼效应,推进产业融合校企政三方合作平台的建设,引导激励企业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模式应用。五是走访调研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倾听企业发展诉求,在降低能源使用成本、标准厂房租金补贴、工商贷款等方面给予合理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